所谓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是指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盛行于周。
通俗地讲,食邑就是贵族阶级的私人小王国。
在所属食邑内,你就是皇帝。
虽然秦汉推行郡县制,受封爵者渐失封邑内的统治权,但食禄还是以征敛封邑内民户赋税拨充,并且是按民产计算。
换句话说就是樊哙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刘邦起义,南征北战,刘邦是不给发工资的,樊哙的工资就来源于名下这两千八百户食邑的产出。
封邑内产量多,樊哙的收入就高,反之就低,跟周代按田邑大小区分不一样。
整整两千八百户啊!
哪怕照现代独生子女政策,一个家庭三口人来算,三口十几亩田地,一亩地照现在的生产水平也不多算,一百斤,一户人家也能有一千多斤粮,两千八百户就是两百八十多万斤粮食。
汉初承秦制,田租收泰半之赋,另有每顷刍三石、稿二石的附加税,再加上口赋及户赋,樊府每年所得至少超过一百八十万斤粮食。
照这个年代粮食的购买力,妥妥的一笔巨款。
最妙的是,樊家收取的食邑是按产量算的,有点多劳多得的意思。
樊伉顿时精神一振,暗搓搓地想着,他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
有了这两千八百户劳动力,再加上他所接受的两千多年农业知识的积累,只要每亩产量提高一百斤,樊家的收入还要翻倍。
而想要提高粮食产量,无非是几个因素。
适宜的肥沃土壤,优良的粮种,再加上后期施肥管理得当,只要不是运气特别差,碰上旱涝这种天灾,丰收不是什么大难事。
粮种需要长年累月地挑选培育,短期内他改变不了,土壤的治理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见成效,但是肥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