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龙场驿开设了一家书院。教苗人孩识汉字、汉话、读书明理。
修文县虽是穷山恶水,却也是有儒生的。
县里的儒生们慕名前来龙场驿,请教王守仁。
龙场书院除了一帮苗人孩,又多了一帮如饥似渴钻研学问的儒生。
句后话,一年之后的会试大笔,修文县破荒的出了一位进士。这其中就有王守仁的功劳。
圣人就是圣人。走到哪里,圣饶光辉总是能够照耀身边的土地。
龙场驿是一块死地。王守仁用了不到一年的功夫,让这里变成了百姓的乐园,学风浓厚的沃土。
不过,暂时王守仁还不能被称之为圣人。
因为他还没参透儒家的至高哲学——理。
理是人间的至高智慧。有些笔力有限的八流作家甚至不明白啥叫理。
总之,理是一个很厉害的东西。如果能参透它,便可参透世上的一切奥秘。
所谓一旦通理,便知下万事万物。可修身齐家治国平下。
那么,理在何处?
按照朱子的理论,万物皆有理。你今早拉的那坨屎是有理的,你用的痒痒挠是有理的,你擦屁股用的那张草纸也是有理的。
程子给出了读书人探究理的方法“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则终知理”。
所谓的“格”可以用眼看,可以用心想,可以用耳听。
十八岁那年,“守仁格竹”。王守仁对着一根竹子坐了数,也未能参透竹子中蕴含的理。还生了一场大病。
程朱理学主张,追寻“理”最大的障碍则是“欲”,应“存理,灭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