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没有护短,而是说出了事实。
正德帝道:“原来如此!先皇再位时,在京文官动不动就上联名奏疏,什么让先皇停修庙宇、道观啊,什么让皇家不要兴园林土木啊。”
“父皇修几座道观,几座园林,撑死也就用个十万八万两银子而已。用的还是内库银。”
“这些口口声声提倡节俭的文官呢?为了吃喝宴请、交际排场,挪用了五百多万两国帑!”
说到此,正德帝命刘瑾:“去,把奏疏捡起来,交给辅政们传阅。”
刘瑾捡起奏疏,交给了刘健。
刘健看后,心中“腾”一下窜起一股无名火。
这封奏疏的署名,竟然是陈清、常风和七品给事中徐忱?
举发亏空的人,竟是内阁提拔的人?
这不是典型的吃里扒外,跟厂卫鹰犬勾结嘛?
可是此事刘健不占理,他不好发作。
刘健将奏疏给了谢迁、李东阳传看。
谢迁转移话题:“其实在京文官们使一些国帑用于交际应酬,正说明各官衙没有私库。不像锦衣卫据传锦衣卫私库规模顶的上北直隶藩库。”
“官员是朝廷的脸面。官员交际应酬,若寒酸了,岂不让朝廷脸上无光?大明还何谈盛世光景?”
“为了朝廷脸面,每年挪支区区三十万两银子无伤大雅。”
常风针锋相对:“谢阁老此言差矣。你前几日领着文官们联名上奏疏劝谏皇上勤政。我记得奏疏里有这么一句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国库每年三十万两的亏空不是蚁穴,而是一个无底巨洞啊!”
“另外你说锦衣卫设有私库。自弘治九年后,内阁、户部查锦衣卫的账是一次两次了嘛?可曾查出锦衣卫存在私库的真凭实据?”
“您是辅政大臣,指控皇帝亲军要有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