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宝船尚在,东南不会闹倭患更是无稽之谈。宝船就不是战船。
第三,刘大夏怕后世之君一时兴起,轻启下西洋,靡费国帑,于是烧了宝船图纸、海图。
第四,所谓“刘大夏烧了宝船图纸,他的后人在明代中后期成为最大的海盗集团”,纯粹是二十一世纪初地摊文学的杜撰出来的猎奇野史。
地摊野史又被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被一堆为割流量编造历史的自女某体搬运。信就输了。
看古人做一件事的对与错,切忌以现代饶眼光去评牛一定要结合古人做这件事时的历史背景。
古人做一件事,在现代人看来是错的。但放在他身处的历史背景,或许就是对的。
刘大夏的对与错,功与过,后人评纷纭。
但至少,“弘治三君子”的称号不是张廷玉编出来的,而是明人评价。见诸众多明代典籍。
历史也好,历史人物也罢,没有非黑即白,非白即黑。
言归正传,且弘治帝封赏完刘大夏。又道:“黄伯仁。”
黄伯仁跪倒:“臣在。”
弘治帝道:“鲁西水灾,你违抗巡抚之命,调莱州府官粮灾救灾。就凭这点,朕定要重用你!”
黄伯仁谦逊的:“禀皇上,臣有自知之明。臣之才干,勉强能治理好数府。治理齐鲁广袤之地,时感力不从心。”
弘治帝思索片刻后:“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但朕是一定要授你巡抚之职的。”
“内阁拟旨,实授黄伯仁赣南巡抚。”
明代巡抚分为“大巡抚”与“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