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大人拿到了科举名单的时候,愣住了,第一名怎么不是自己的侄子?而是一个叫秦至庸的家伙。
知府大人说道:“把上榜的文章,部给本官拿来。”
一位青袍老者说道:“是,大人。”
知府大人首先看的是自己侄子的文章。
读完了侄子的文章,知府大人满意地点了点头,觉得不错。文章水准比起平时还要高一些,算是超水平发挥。这样的文章,成为本次科考的案首,拿到第一名,是没问题的。
可是,当读到秦至庸的文章,知府大人心神一震。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章再好,都会有争论。
科举中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差距不会大,有的时候,第二名甚至比起第一名更厉害。
至于谁第一,谁第二,不过是看当时考官的情绪和喜好。考官觉得谁第一,那么谁就第一。
但这是两者的文章水准相差不大的情况。
秦至庸的文章,水准太高,太完美。
就算知府大人心有不甘,鸡蛋里挑骨头,找了一个多时辰,都没有在文章中找出一个破绽。
这篇文章拿去参加殿试,夺得状元及第,怕是都绰绰有余。知府大人十三年前就中了进士,他对八股文的造诣不浅,但是也写不出这么工整完美的文章。
秦至庸的文章,简直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再烦躁就心情,只要读到了这篇文章,心情很快就会平静下来。
秦至庸的学问,比起知府大人的侄子,水平高出了好几个层次,知府大人就算想要打压秦至庸,都没有办法。
当然,知府大人可以利用权利直接把自己侄子定位案首,但是风险太大。一旦事情捅了出去,让巡抚大人,甚至皇上知道,那么他知府的位置就会不保。可能还有牢狱之灾。
朝廷对科举的公正性,是非常重视。
知府大人心中暗道:“贤侄,不是伯父不帮你,是你生不逢时啊,秦至庸的学问文章,比你强太多。就算老夫是福州知府,想把你提拔成为案首,亦是无能为力。”
知府大人对秦至庸有了很大的兴趣,让人打探一下,得知秦至庸是锦衣卫之后,他顿时就对秦至庸充满了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