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分钱做一份事,一分钱一份工,我自己心里有把衡量的尺子,你不用多说的,不接受的,可以不签。”这老男人在奇怪的地方、奇怪地洞明着。
顾川当时不了解德先生的为人,因此并不信。要知道,事前天花乱坠,事后一地鸡毛的事情,他见得多了。
只是结果,从后来看,在实际的执行中,德先生确实没有任何一次违背契约,也从未叫过顾川紧急加班。倒是顾川经常趁着无事可做的闲暇,跑过去蹭点资料书籍读。
资料书籍就和工作内容有关了。顾川的工作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替德先生跑腿,寻访相关的工匠、旧军人、老人,做访谈笔录资料,一方面,就是替德先生整理和编辑资料。
最开始的几天,就是在了解与磨合中度过的。
在这个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时代,不存在电脑,稿件都是要手写的。德先生陆续向顾川展示了他在二十来个节气前完成的大纲,还有耗费了这二十来个节气才完成的工艺的部分、顾川粗略一翻,就见到针织、制砖、制帽、制锅、金银首饰、别针、钟表、雕刻、皮革、马蹄等无数门道。
每一门道都是德先生亲自拜访民间的工匠攀谈或是查询早年的资料摘抄,一一整理而成。光是对整理与访谈工作本身的记录,就足有上百本解释性与描述性的小册子,叫顾川大开眼界。
“这都是瑰宝呀!”
顾川忍不住感叹道。
德先生就露出孩子气的得意的表情,说:“没想到你个小孩子,也懂里面的价值!”
顾川的记忆力很好。
许多门类的知识被顾川记下来后,都会被他回那间租屋分享。偶尔,顾川也能在德先生这里借阅一些小册子回去,提供给其他日照村的少年人们看。
不过有个意外的状况,让顾川忍不住疑神疑鬼。
那就是桐实经常会拜访德先生家。
经常风和日丽,顾川正在德先生的书房里整理资料时,就能听到门外桐实大声的叫喊:
“川,川,在吗?德先生,在吗?”
若是明光洒在窗户上,那张属于少女的精致的脸蛋就会靠在窗上,一眨一眨地凝望里面正在奋笔疾书的少年人的侧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