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宝玉便瞒着家人,用自己多年来的积蓄,托朋友在京城盘下了一家店铺,专门售卖胭脂和养颜丹。为了标新立异,宝玉在包装上自是颇下了一翻功夫,养颜丹具用上等香木制作,胭脂则用玻璃瓶盛装,并打上“红楼玉颜”的专有标志。
因有之前的“免费宣传”,很快便在京中各王公侯府闺阁之中传开来,以致于常常供不应求。一月下来,去除成本,竟有上千两的利润,一时竟让宝玉不由暗暗咂舌。
大华朝永乐四年七月,扬州传来贾敏去世的消息,贾母与宝玉皆是暗暗神伤。宝玉自是担心林妹妹不知道会有多伤心,又要为此流多少眼泪。宝玉也是很有些无力感,即便早早的寻了方子托人给贾敏带去调理身子,但也只比前世多了三年光景而已,奈何终是无力回天。
宝玉便又把前世的“老本行”——捯饬胭脂的行当给捡了起来,再结合这世的医术加以改进,不但好用,更有美容之功效。若是这胭脂配合养颜丹使用,那功效更是事半功倍。因此在府里宝玉制的养颜丹、胭脂最是受姐妹丫鬟们欢迎,常常有人来求取送人,以致逐渐在京城王公侯府闺阁之中传开来,争相追捧。
因经历了前世抄家和艰辛生活的磨砺,宝玉不再是前世那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不通俗务的“富贵闲人”,对于仕途经济之道自有一翻想法。为防将来后手不济,宝玉便萌生了开一家脂粉店的打算,以养颜丹和胭脂的抢手程度不求没有销路。
在宝玉等众人的劝说下,贾母终是止了哭声。宝玉这便极力撺掇贾母派人去将黛玉接来教养。贾母原本便有此意,立时安排了男女船只,选了吉日出发去扬州接人。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十月初二,扬州林府如海托了雨村一路护送黛玉进京。黛玉自带着前世记忆重生到这个世界以来已历时九年,尽管自己一再努力,奈何还是没能改变什么,母亲仍旧是离她而去。唯一不同的是,因有前世的经历,这一世更加注意保养身体,倒不若前世那么体弱多病。
然因当今太平盛世,文风盛行,武将无用武之地,贾家自代善公之后便没有人再习武,甚是可惜。宝玉为了研习金针之术,便以强身健体为由央求贾母。以贾母对宝玉的溺爱,那自是欣然应允,连内功心法、兵法奇书和御赐宝剑、铠甲一并赐予宝玉。
自此宝玉除了读书、钻研医术外,又外加了一项,便是修炼武艺和研习兵法。贾府本就是以武起家,自有现成的演武场,宝玉要研习功夫便更是便宜。几年下来,无论是功夫还是医术,宝玉均是颇具火候,特别是金针之术,连王太医都是自叹不如。
除此之外宝玉另有一项“绝活”——那便是养颜丹。自偶然间得到一张养颜功效的古丹方起,历经几年试验改进,养颜丹终于新鲜出笼。先是给房里丫鬟婆子们试用,效果出奇的好,什么雀斑鱼尾纹的自是药到病除,后又给姐妹们用,均反映效果极佳。
自宝玉读尽家中藏书后,贾政便不敢再考较宝玉。你道为何?只因考较学问时,宝玉自是对答自如,反倒是贾政自己常常被宝玉请教的那些个问题给问得哑口无言,自觉在儿子面前甚是没脸,心里都有发怵宝玉前来请教学问,故此倒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翰林院为宝玉请来了一位大儒作西席。
自此宝玉的学问便是一日千里,年仅十岁便在本省乡试中考取了头名解元,被吹捧为大华神童,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提。
众人皆说此子将来必能蟾宫折桂,定是贵不可言。那政老爷自是喜不自胜,老太君更是命根子一般的疼爱。两岁时便开笔读书,三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四岁即能作诗,五岁便读尽家中藏书。
六岁家中请了大儒教导,七岁便做得好文章,八岁时那西席便请辞,称亦教无可教。未及九岁政老只好蒙荫送去做监生。未料想今岁首次秋闱下场乡试,竟高中解元。